计算机系统应用教程网站

网站首页 > 技术文章 正文

人口结构是否关乎国家经济增长?联邦德国历史上的人口与历史

btikc 2024-11-26 00:42:57 技术文章 38 ℃ 0 评论

图文|一条红烧娱

编辑|一条红烧娱

引言:

本文基于联邦德国1952-1989年的历史数据,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通过劳动力供给、社会抚养成本、储蓄率等多重途径影响经济增长。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了人口基础。70年代以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经济增速转为低速。80年代,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回升,也带动经济增长加速。

总体看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同效应。适度的人口年龄结构可以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而人口老龄化将抑制经济发展。

一、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德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期。20世纪50、60年代,联邦德国实现了单边高速的经济增长。

但到了70年代,在石油危机等外部冲击下,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与此同时,联邦德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日益老龄化的特征。

人口结构的变动是否影响了经济发展趋势?本文拟基于历史数据,研究1952-1989年间联邦德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期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联邦德国人口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概况

(一)经济增长历程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联邦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常迅猛。

具体来看,1950-1958年是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最鼎盛的时期。二战结束后,德国被一分为二,西部地区被美、英、法三国占领并合建为联邦德国。

联邦德国的面积和人口仅及战前的三分之二,原有的经济和工业分工被严重破坏,1947年的工业生产量仅为战前的三分之一。但在联邦德国成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其经济就迅速恢复乃至超过了战前水平,并很快超过了意大利、英国和法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经济体。

这一时期德国的失业率大幅下降,从战后初期的6.4%下滑到1.7%,实现了贸易顺差,贸易增量高达120%。整体来看,1950-196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8.2%,实现了单边高速增长。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联邦德国的增长速度已与其他西方国家趋同,年均经济增速降至5.4%,低于同期法国和意大利的水平。

同时,外汇储备过剩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剧。1966-1967年,联邦德国出现了战后首次中期经济衰退,预示着其经济快车已驶离高增长的“黄金时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遭遇石油危机等外部冲击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1970-1973年期间,年均经济增速仅有2.87%。

到了70年代中后期,更是下滑至2.4%的低位。同时期,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加,滞胀并存的局面凸显。进入80年代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年均增速仅有1.8%,远远落后于前期。

从上述数据可以明显看出,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经历了一个由高速到低速的转变过程,呈现出典型的“钟型”发展轨迹,这与其人口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二)人口结构变动

与经济增长不同阶段性特征相呼应,联邦德国的人口结构在二战结束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增长乏力

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出现了大规模的婴儿潮,联邦德国的出生率较高,每1000人中平均有16.6名新生儿,年均增长率超过10%。但从70年代开始,受推迟生育、计划生育等因素影响,出生率开始下滑。

到80年代,每1000人中的新生儿数量已降至10人左右,出生率跌破死亡率,人口增长呈负增长。出生率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了人口总量增长乏力。

人口结构持续老龄化

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是联邦德国人口结构变动的一个突出特征。早在50年代,联邦德国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就占总人口的10%以上。到80年代末,这一比例已超过15%。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下降,联邦德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动

劳动年龄人口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劳动力来源。联邦德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也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变动。在50年代中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68.96%。但到了60年代该比重就下降到67%,70年代中期更是降至63%。

进入80年代后,随着婴儿潮人口进入劳动年龄,这一比重有所回升,但回升幅度有限。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滑也限制了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供给。

人口抚养负担加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联邦德国的人口抚养负担也日益加重。50年代時,总抚养比尚不到45%。但到了70年代,由于老年人口增加,总抚养比大幅上升至55.69%,这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

储蓄率下滑

储蓄率下降也是联邦德国人口变动的一个后果。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劳动年龄人口的储蓄倾向最强。随着联邦德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滑,社会储蓄率出现了逐步下降的态势。这不利于经济发展所需资本的积累。

综上所述,无论是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剧,还是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减少、抚养负担加重等,联邦德国的人口结构变动都显示出日益老龄化的特点。这必然会通过减少劳动力供给、挤占储蓄等途径对经济增长形成不利影响。

(三)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动的内在联系

将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与人口结构变动放在同一时间序列上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具体来看:

在50、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联邦德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为经济快速扩张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支持。

但在70年代,随着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开始下滑,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同时,经济增长也步入了低迷期。

80年代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有所回升,经济增速也随之小幅回暖。

上述关联明确表明,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与人口结构变动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内在联系和协同效应。人口结构的变动既会对经济增长形成制约,也会对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点从联邦德国的历史经验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经济增长的数据,还是从人口结构变动的情况来看,联邦德国在二战后经历了从经济高增长到低迷的转变,与此同时,其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老龄化变化。

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关联性。人口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影响,这一点可以从联邦德国的历史经验中得到验证。

三、数据解析: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人口结构变动主要通过影响劳动力供给、社会抚养成本、储蓄率等方面影响经济运转。具体分析如下:

(一)劳动力供给效应

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在人口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越高,可供经济发展利用的劳动资源就越丰富,反之则越短缺。

数据显示,随着联邦德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持续下降。50年代中期,该比重为68.96%。到70年代中期降至63%。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滑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这势必制约经济发展。

(二)社会抚养成本效应

人口抚养比可以反映社会抚养压力大小。随着联邦德国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增加,抚养比持续上升,由50年代的不足45%升至70年代的55.69%。这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也必然挤占储蓄,不利于经济积累。

(三)储蓄率效应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劳动年龄人口的储蓄倾向最强。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上升,社会储蓄率会提高,反之则会下降。联邦德国的数据显示,70年代中期以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滑,储蓄率也随之走低,这不利于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

(四)消费结构效应

相比年轻人口,老年人口更偏向于医疗、养老等服务性消费。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更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这促使联邦德国的产业结构发生调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也使得整体劳动生产率有所降低。

综上所述,人口结构变动通过多重途径影响经济增长。日益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势必为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与联邦德国经济增速的阶段性变化也呈现出高度一致性。

四、思考与讨论

(一)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的深远影响

联邦德国的情况表明,人口结构变动与经济运行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适度的人口结构变化能为经济注入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而人口结构失衡,是人口老龄化严重时,则会对经济形成抑制作用。这主要源于人口结构变动会改变社会供给和需求关系,从而影响经济的供给能力和发展潜力。

具体来看,当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适度时,劳动力资源充足,有利于扩大供给;当依赖性人口比重较低时,可节省抚养成本,释放储蓄支出。

这两方面因素都能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相反,如果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老龄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而生产效率下降,依赖性人口增加而储蓄率下降,则会制约经济发展。

所以,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深远影响。它关系到劳动力供给,也关乎需求结构;它影响经济的供给能力,也制约经济的发展潜力。

人口结构的变化往往具有较强的惯性和稳定性,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逆转。因此,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也具有长期性。

(二)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动的挑战

鉴于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的深远影响,各国都面临着如何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挑战。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国家和社会需要及早认识到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人口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具体措施可以从调控生育结构入手,适当鼓励生育,改变生育观念;还可以推迟退休年龄,增强老龄人口的劳动参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来适应人口需求变化;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合理配置和利用人口红利等。这些措施的核心思路都是实现人口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衔接。

(三)我国面临的人口结构变动挑战

当前,我国也面临着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但随着入世后生育水平持续下降,人口结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已步入老龄社会。这必然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制约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增速放缓、结构调整成为主基调。如何在人口结构变动的背景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可以通过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发展吸纳老龄人就业的产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手段,以实现人口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协同。长远来看,还需要转变生育观念,实现人口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Bloom D.E., Canning D.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 Health and Economic Growth: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2014:39-54.

[2] Bloom D.E., Canning D., Fink G. 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ageing for economic growth[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10, 26(4):583-612.

[3] Lee R., Mason A. Population aging and economic growth: Demographic dividends and deficits[J]. Population Change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2011:57-89

[4] Fougère M, Mérette M. Population age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even OECD countries[J]. Economic Modelling, 1999, 16(3):411-427.

[5] Cutler D.M., Poterba J.M., Sheiner L.M., et al. An aging society: Opportunity or challenge[M].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0.

[6] Bloom D.E., Canning D., Fink G. 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ageing for economic growth[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10, 26(4):583-612.

[7] Mason A., Lee R. Reform and support systems for the elde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pturing the second demographic dividend[J]. Genus, 2006, 62(2):11-35.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