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应用教程网站

网站首页 > 技术文章 正文

拿捏住一个人最狠毒的方式 , 不是谈条件和画大饼 , 而是"阿伦森效应"

btikc 2025-01-10 11:49:56 技术文章 17 ℃ 0 评论

一位网友在某书平台上分享了一则自己在职场中的经历:

自己的顶头上司对自己的态度变化很大且“阴晴不定”,平时常常会通过贬损甚至挖苦来打击自己,

但当自己工作有失误时,反而会得到鼓励,甚至会有“亡羊补牢”获得奖金的补偿机制。

这让她十分苦恼——一方面不愿承受日常的消极评价,另一方面又觉得时不时的情绪价值和额外收入让自己感到被需要,从而不愿离职。

评论区很多网友都纷纷表示理解,并附和自己的类似经历。

但实际上,这位被网友提到的领导才是“高手”:其懂得“拿捏”一个人的真正方式——那就是恰到好处的“画大饼”

在人际交往的复杂网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影响或改变他人行为的情况。

传统的观念可能认为,要拿捏住一个人,需要通过强硬的谈判或给对方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即俗话所说“画大饼”)。

心理学的相关实验研究揭示了一种更为微妙且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阿伦森效应”及其影响。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效应,并分析其在社会交往行为中的应用。

阿伦森效应及其来源

阿伦森效应,源自于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Elliot Aronson)的实验,目的在于描述人们对于评价变化的敏感性。

在他的实验中,参与者被分为四组,分别给予同一个人不同的评价序列:始终夸赞、始终贬损、先夸赞后贬损、先贬损后夸赞

结果显示,人们对先贬损后夸赞的第四组好感度最高,而对先夸赞后贬损的第三组最反感。

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学解释是,人们对于评价的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从正面到负面的变化,会引起强烈的心理不适

这一点与相似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相结合,就很好理解: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定预设,希望得到积极的评价。

所以一旦得到的反馈不如意,就会产生明显的失落情绪。

在社会交往中,“画大饼”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即通过预设一个好的结果来激励或诱导他人做某种行为

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基础也是基于期望理论的:即人们会根据对未来结果的期望来调整当前的行为。

然而,阿伦森效应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与其通过设定结果来影响他人,不如通过调整对他人的评价来实现目的

社交资本与“画大饼”:理解社交中的位置

在社会交往中,不同地位的人拥有不同的社交资本。社交资本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影响力和资源获取能力。

那些拥有较高社交资本的人,往往更倾向于使用夸赞和表扬来影响他人,而不是“画大饼”。

这是因为,夸赞和表扬能够直接触发阿伦森效应,使他人更愿意接受和响应他们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和运用阿伦森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社交资本。

比如上文网友提到的自己在职场中的经历就是对这种效应淋漓尽致的应用,

一般来说,在职场中,领导可以通过适时的表扬来激励员工,而不是仅仅依靠物质奖励或晋升承诺。

在亲密关系中,比如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此影响。

此外,还有代际和情侣之间,这些关系都利用了人们对积极评价的天然偏好。

当然,阿伦森效应的应用不仅限于正面情境。

在某些情况下,先给予负面评价再转为正面评价的策略,可以有效地改变他人的行为。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最常见的就是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会先指出孩子的错误,然后再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这样的方法往往比单纯的批评或表扬更有效。

结论:夸赞与表扬的力量

综上所述,阿伦森效应揭示了夸赞和表扬在影响他人行为中的强大力量。

想要让他人达到某种自己想要的行为,不一定要通过强硬和威逼,反而通过夸赞和表扬更能够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了解并运用阿伦森效应,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

无论是在职场、家庭还是日常社交中,都能更有效地实现我们的目标。

所以无论是对他人的言行策略,还是面对外界的诱惑,都要注意阿伦森效应的影响,重视社交当中的夸赞和表扬

-The End -

作者-木易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