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文章 正文
ResNet(Residual Network)是由微软亚洲研究院提出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它在2015年的ImageNet挑战赛上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ResNet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残差学习,可以解决深度网络退化问题。
在传统的深度神经网络中,随着网络层数的增加,网络的训练误差会逐渐变得更大,导致网络性能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退化问题。ResNet通过在网络中引入残差块(Residual Block)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ResNet中,每个残差块包含两个卷积层和一个跳跃连接。跳跃连接是将输入直接连接到输出,以便信息可以直接跨层传播。因此,每个残差块可以学习到残差函数,将输入映射到期望输出的剩余映射,而不是直接将输入映射到输出。
ResNet的深度可以达到1000层以上,但由于使用了残差块,其实际参数数量比传统的深度神经网络少了很多。这使得ResNet能够在保持高准确率的同时,使用更少的计算资源。
在Python中,可以使用TensorFlow、PyTorch等深度学习框架来构建和训练ResNet模型。
案例
编写 Python 卷积神经网络 ResNet 的训练代码需要使用深度学习框架,如 TensorFlow、PyTorch、Keras 等。这里以 TensorFlow 为例,介绍一下基本的编写方法:
- 数据预处理:读入并预处理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包括数据的读入、缩放、归一化等操作。
- 构建模型:使用 TensorFlow 的高级 API,如 Keras、tf.estimator 等,构建 ResNet 网络模型。ResNet 是一种非常深的卷积神经网络,通常使用残差块(Residual Block)来加深网络。
- 编译模型:对构建好的模型进行编译,指定优化器、损失函数和评价指标等。
- 训练模型:使用训练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设置训练的批次大小、训练的轮数、是否启用 early stopping 等。
- 评估模型:使用测试数据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计算模型的精度、损失等指标。
- 保存模型:将训练好的模型保存到本地,以便后续使用。
下面是一个使用 TensorFlow 实现 ResNet 的训练代码的简单示例:
数据预处理、构建并编译模型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keras.layers import Conv2D, BatchNormalization, ReLU, Add, AveragePooling2D, Flatten, Dense
# 数据预处理
train_dataset = ...
test_dataset = ...
# 构建 ResNet 网络模型
inputs = tf.keras.Input(shape=(224, 224, 3))
x = Conv2D(64, (7, 7), strides=(2, 2), padding='same')(inputs)
x = BatchNormalization()(x)
x = ReLU()(x)
x = AveragePooling2D((3, 3), strides=(2, 2), padding='same')(x)
# ResNet50
def residual_block(x, filters, strides=(1, 1)):
shortcut = x
x = Conv2D(filters, (1, 1), strides=strides, padding='same')(x)
x = BatchNormalization()(x)
x = ReLU()(x)
x = Conv2D(filters, (3, 3), padding='same')(x)
x = BatchNormalization()(x)
x = ReLU()(x)
x = Conv2D(4 * filters, (1, 1), padding='same')(x)
x = BatchNormalization()(x)
if strides != (1, 1) or shortcut.shape[3] != 4 * filters:
shortcut = Conv2D(4 * filters, (1, 1), strides=strides, padding='same')(shortcut)
shortcut = BatchNormalization()(shortcut)
x = Add()([x, shortcut])
x = ReLU()(x)
return x
x = residual_block(x, 64)
x = residual_block(x, 64)
x = residual_block(x, 64)
# 编译模型
outputs = 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x)
model = tf.keras.Model(inputs, outputs)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训练模型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epochs=10, validation_data=(x_test, y_test))
# 评估模型
test_loss, test_acc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verbose=2)
print('Test accuracy:', test_acc)
# 保存模型
model.save('my_model.h5')
在上面的代码中,首先使用Dense层创建输出层,其中输出单元数为10,激活函数为softmax,然后使用tf.keras.Model将输入层和输出层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模型。接着使用compile方法来编译模型,指定优化器为Adam,损失函数为交叉熵,评估指标为准确率。最后,我们就可以使用fit方法来训练模型了。
猜你喜欢
- 2025-01-29 AlphaGo Zero你也能造一个,PyTorch实现五脏俱全|附代码
- 2025-01-29 首个快速知识蒸馏的视觉框架:ResNet50 80.1%精度,训练加速30%
- 2025-01-29 PyTorch 2.0 推理速度测试:与 TensorRT 、ONNX Runtime 进行对比
- 2025-01-29 PyTorch学习笔记 5.torchvision库
- 2025-01-29 手把手带你快速上手香橙派AIpro(香橙派参数)
- 2025-01-29 探索AI世界,学习PyTorch,开启深度学习之旅!
- 2025-01-29 终于有人从零到精通开始教大模型开发了!基于PyTorch与ChatGLM
- 2025-01-29 PyTorch官方培训教程上线:从基本概念到实操,小白也能上手
- 2025-01-29 掌握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的十个步骤
- 2025-01-29 PyTorch宣布支持苹果M1芯片GPU加速:训练快6倍,推理提升21倍
你 发表评论:
欢迎- 最近发表
- 标签列表
-
- oraclesql优化 (66)
- 类的加载机制 (75)
- feignclient (62)
- 一致性hash算法 (71)
- dockfile (66)
- 锁机制 (57)
- javaresponse (60)
- 查看hive版本 (59)
- phpworkerman (57)
- spark算子 (58)
- vue双向绑定的原理 (68)
- springbootget请求 (58)
- docker网络三种模式 (67)
- spring控制反转 (71)
- data:image/jpeg (69)
- base64 (69)
- java分页 (64)
- kibanadocker (60)
- qabstracttablemodel (62)
- java生成pdf文件 (69)
- deletelater (62)
- com.aspose.words (58)
- android.mk (62)
- qopengl (73)
- epoch_millis (61)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