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应用教程网站

网站首页 > 技术文章 正文

探索蒙牛的崛起的秘密

btikc 2025-02-14 22:23:28 技术文章 18 ℃ 0 评论


蒙牛和伊利,俩家中国奶业巨头,都是坐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蒙牛的诞生,比伊利晚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但是,蒙牛还是在短短的4年时间,迅速的长大了!从进入市场时候,在同行业排名1116位,到2002年,以1947.31%的成长速度被商界誉为“成长冠军”,最终站到了伊利乳业的身边,同时成为了强有力的竞争者!现在,蒙牛、伊利同属中国奶业4强,前些年,蒙牛就已经跻身前三强,蒙牛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第一,伊利第二;伊利的冰淇淋类产品市场占比第一,蒙牛紧随其后!(PS:中国奶业D20企业联盟成员名单,1.内蒙古伊利2.内蒙古蒙牛3.光明乳业4.现代牧业等,D20名单共20家企业,这里就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前4名)


那么,4岁的蒙牛,它是怎么追上“哥哥”伊利呢?甚至于和伊利“哥哥”平分中国市场呢?


1. 虚拟联合,借助社会资本

蒙牛自诞生以来,蒙牛乳业的老板,牛根生就非常注重借助外部力量发展壮大,一根筷子去锅里怎么都捞不起面条,要是好多跟筷子,随手一捞就能捞一锅!

牛根生老板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总是想着要先有东西可以卖,才可以给卖家,牛老板逆向思维,“现有市场,再建工厂!”

于是“虚拟联合”就诞生了。99年,蒙牛把区外大小8个养殖场变成了自己的生产车间,经营了液体奶,冰淇淋,奶粉3个系列,40多个品种的产品,使蒙牛产品很快的打入了全国市场,当年的销售额度就达到了4365万元,短短半年时间,蒙牛在中国乳业企业销售排行榜中,由千名开外,直接蹿到了第119位!“蒙牛现象”成了当时经济界一个备受瞩目的亮点!

牛老板说,在计划经济下,企业就是生产车间的同义词,而当今做企业,可以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像这样,一个品牌拥有者,运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科技优势,将许多个企业联合到自己名下,只进行资本运营,不发生资金转移,这就是“虚拟联合”。

00年,蒙牛一面扩展“虚拟联合”,一面回归了企业的实质——创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并且创立起了具有国际化水准的17条冰淇淋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和22条液体无菌奶生产流水线。

蒙牛有了自己的工厂以后,“虚拟联合”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扩大。目前,参与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600多辆运货车,奶罐车,冷藏车,为公司收购原奶的5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近10万平方米的员工宿舍,总价值达5亿多人民币,没有一个地方是蒙牛自己花钱做的,全都是由社会投资完成。通过经济杠杆的调控,蒙牛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把传统的“体内循环”变成了“体外循环”,把传统的“企业办社会”变成了“社会办企业”。

99年,销售额达到4365万元。居全国同行业119位。

00年,销售额达到2.94亿元。是99年的6.7倍,销售额居全国同行业排名第11位。

01年,销售额达到8.5亿元。是00年的三倍,销售额居全国同行业的第五位。

02年,销售额达20亿元。销售额居全国同行业排名第4位。

02年12月份,摩根斯坦利等三家国际投资公司联合对蒙牛投资2600万美元。是目前中国乳业接受的最大的一笔投资。



经济界人士说;如果不是先市场,后工厂蒙牛产品的问世至少要晚一年,如果不用经济杠杆撬动社会资金,蒙牛的发展速度至少减慢一半,如果不是引入国际资本,蒙牛的国际化至少要晚5年多。

今天蒙牛崛起就先讲到这里啦!后续还会接着更新哦!

喜欢商业小故事的,可以点赞关注,会一直努力更新商业小故事的!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