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应用教程网站

网站首页 > 技术文章 正文

《依赖共生》:带你走出情感纠葛的“泥沼”,走入相互依存的关系

btikc 2024-10-15 09:08:46 技术文章 10 ℃ 0 评论

今天为大家解读的书是《依赖共生》,这是一本将依赖共生的早期原因与后期问题联系起来,提供真实可靠的方法,帮助读者走出情感纠葛的“泥沼”、治愈依赖共生关系的书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依赖共生》是美国巴里·温霍尔德和贾内·温霍尔德所著。


巴里·温霍尔德和贾内·温霍尔德拥有五十多年职业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工作经验,并拥有近六十年的教学经验。巴里被授权为心理学家,科罗拉多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贾内是专业顾问。


《依赖共生》集结了两人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将依赖共生的早期原因与后期问题联系起来,帮助依赖共生的人治愈早期创伤并改善他们现在所处的关系。


这本书中告诉我们,依赖共生在成年人中的比例大约是98%,并且成为大多数人苦难的原因。既然依赖共生的比例这么高,那就说明大多数人都有,那我们就不要太焦虑了,只要我们好好学习本书的方法,让自己生活幸福起来就行了。


就算本书的作者也难逃这样的命运。作者之一的贾内的父母一共有4个孩子,她的母亲很忙,根本没有时间管她,她是母亲的第二个孩子,她在母亲生下她的妹妹时,认为她的母亲抛弃了她,她那时只有11个月,她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跟母亲建立联系。


后来她还要帮母亲承担养育和照顾弟弟和妹妹的责任。长大后她也和母亲一样,成了为家庭付出一切的那个人。直到结婚19年后,她发现自己为了家庭掏空了自己,已经筋疲力尽,心理空虚,迷失了自我,这时她才开始寻求咨询,后来跟老公离婚,去读了博士,在参加课程时,遇到了本书的另外一位作者巴里。


巴里的家庭是一个大家族,母亲生他的时候只有19岁,自己还是一个孩子,她无法成为一位母亲,然后她就去工作了,把巴里转交给了一个十几岁的保姆照顾,他6周后差点丧命,而他的父亲在他的童年时总是缺席,巴里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和爱。


他的家庭是一个高度依赖共生的大家庭,他总被告诫要做一个好孩子,不能给父母添麻烦。所以他长大后结婚时也找了一个跟他一样有着高度依赖共生的妻子,过上了依赖共生的生活,但这样的日子注定是要失败的。有他们结婚十后,他们发现他们婚姻中的问题,开始了疗愈之路,成长后他们才发现彼此并不适合对方,于是他们离婚了。


直到巴里和贾里相遇,他们都知道自己的问题,他们结婚时就决定相互合作,以摆脱童年时期遗留至今的依赖共生行为。他们在这段关系中疗愈了过去的伤痛,把彼此当成自己的“养育父母”。成功疗愈了彼此后,他们创造了一个依赖共生的组织,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并写出了这本书。


好了介绍了这本书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之后,接下来,我将为你详细讲解书中的精华内容,这本书,我将为你分享三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内容是:什么是依赖共生关系?

第二个重点内容是:依赖共生是怎样形成的?

第三个重点内容是:怎样解决依赖共生问题,收获健康的关系和幸福的生活。

第一部分:什么是依赖共生?


生活中常常有一种人,她们在恋爱中遇到了渣男,自己也有各种抱怨,但就是分不了手,她们被对方依赖,而她们自己却依赖这种被对方依赖的感觉。被对方依赖让她有安全感,她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是被认可的。这就是一种依赖共生的关系,这是因为她的童年期没有跟父母很好地联结和分离导致的。


依赖共生的概念书中是这样说的:依赖共生就是完成安全联结的基本发展过程,和与之相关的发展任务的失败。


其实依赖共生就是一种两个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出现在你和父母之间,也可能出现在你和伴侣之间,还可能出现在你和孩子之间。


有依赖共生关系的人不能用自己内在的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总是依赖别人来给自己建议。他们在思想和心理上不能独立。


被诊断为依赖共生的人会有以下主要症状:


首先他们自尊心低下,容易听信于人,总感觉自己被欺负,内在没有力量,总是需要别人持续的赞同和认可,才能让自己感觉良好。


其次他们需要酒精、食物、工作、性或其他一些外部刺激来分散注意力。心理边界不明确,动不动就会为一些事激动,感觉自己像个烈士一样。


最后他们会讨好别人,也无法体验真正的亲密和爱。

第二部分:依赖共生是怎样形成的?


前面我们讲了什么是依赖共生关系以及它的一些主要症状,那么依赖共生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形成的。


首先就是遗传。在依赖共生家庭长大的孩子,一般都会和伴侣成为依赖共生关系。本书的作者之一的巴里就是在一个依赖共生的大家庭长大的孩子。他的母亲生他的时候才19岁,她根本不知道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母亲,父亲也在他的成长中缺席,所以巴里长大后跟他的第任妻子之间就是依赖共生的关系。


其次,依赖共生被看作是无法治愈的原发性疾病,它跟成瘾有关,比如吸毒和酗酒。这样就让依赖共生的人很绝望,觉得自己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了。


最后就是因为孩子在童年时跟父母的联结和分离失败导致的。


那么童年的基本发展任务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我们从出生到6个月,这时就是依赖共生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与父母致力于联结和信任。


第二个阶段是依赖无能阶段,一般是2-3岁期间,这个期间孩子的重要发展过程是分离。也就是本书中说的心理出生,这时孩子和父母都更加独立。


第三个阶段是3-6岁,这时孩子发展独立。这时的孩子能够有时间自主行动,也能感觉到和父母家庭的联系。


第四个阶段是6-29岁,孩子进入相互依存阶段。这时的孩子可以亲近,也可以分离,这时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在一体和分离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


这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任务没有顺利完成的话,就会被带入下一个阶段继续完成,如果太多的任务没有完成,就会变成“发展性创伤”。而依赖共生就是第一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的结果,它是童年问题的残留。

第三部分:解决依赖共生的方法


前面我和大家分享了什么是依赖共生以及依赖共生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们开始分享依赖共生的解决方法,也就是疗愈自己的依赖共生。


怎样才能疗愈自己的依赖共生,最主要的是你要有想要疗愈的想法和意愿,有些事只有自己想才能成功,如果你自己没有非常强烈的改变的意愿,那肯定是不行的。


这就像一个孩子的学习,如果总是你催着他学,那么他一定不会学得太好,你和他都会很累,如果是他想学了,有了学的动力,那就事半功倍了。如果你想改变,有着强烈的想改变的意愿,那么,有以下六点可以帮助到你:


第一、否认是被依赖者解救自己的灵药。否认是避免不快或痛苦的事情的防御机制。你否认让你痛苦的事,好像它就不存在一样。


就像你小时候,你跟父母说出你的真实感受,但你的父母不认可,如果他们认可,他们可能要花很多的精力帮你解决,他们为了让你保持现状,会惩罚你,于是你学会了安静。


从此你只说出父母想听的,你否认了自己的感受,这样你就不会受到伤害,你把这种方法带到成年,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父母常常用为了你好来控制你,让你做他们认为的对的事情,你不敢挑战权威,这样你就会否认真实的自我,你觉得他们都是对的。而这些孩子长大后,一般会成为欺凌者和施虐者,他们要释放他们遭受残酷迫害时无法表达的愤怒和愤怒的情绪。


希特勒从小就是一个受虐待的儿童,长大后他就成为那个疯狂的施虐者。或许你的父母是无意成为这样的人的,他自己也是这样被对待的,他在小时候也是被父母这样对待时,他发誓将来绝不会这对待自己的孩子,但是长大后他发现自己成了父母那样的人。


否认的另一种形式是对自己的不诚实,有一些人否认自己混乱的生活,总是在外面表示自己家庭的美满。


自己的家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对幸福家庭抱有幻想。他们回忆童年时,总是非常美好的,人们创造了幻想世界的记忆,帮助他们否认内心感受和丰在经验之间的不和谐。


桑德拉和拉斯要离婚了,他们已经结婚17年了,有4个孩子,他们每周会参与许多教区组织的家庭活动,为其他夫妇带来丰富的周末生活,而他们似乎过着理想的家庭生活。


桑德拉是一个积极生活的母亲,她自己在外面上班,回家还把孩子们照顾得很好,是一位好母亲和好妻子。她自己描述与拉斯和孩子们的生活时,洋溢着幸福和满足。但是拉斯突然宣布要离婚并搬出去时,桑德拉大为震惊。


拉斯却觉得从一开始,他就对桑德拉创造的幸福家庭生活梦想感到担忧。而且他小时候就不喜欢那些教区的活动,他也不想成为4个孩子的父亲,更对于那些孩子上的私立学校的学费不满。


他这么多年来一直为了这个幸福家庭梦想中自己负的责任,但是现在他累了,他承认自己的失落和疲惫。


他一直为了别人而活,但现在他不想这样做了,如果再这样生活下去,他感到自己会死去。


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否认。拉斯一直否认自己的感受,直到那个让他窒息的时刻来临。


桑德拉一直否认他从拉斯那里接收到的信息,就是他们的婚姻难以维系。她避免让自己看到接斯沉沦和挫败的样子,因为她自己强烈地渴望拥有幸福的家庭梦想。


最后她们解决了婚姻关系,治疗师主要是帮助桑德拉打破她的否认,确保她完全接受和接纳拉斯的决定。


要想打破否认,我们要诚实地看待我们的过去和我们的父母,认识到每个人都在尽力地做到最好。反思性地倾听,询问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接受自己内在的经验是有价值的。找到真正的自己-----你的真实的感觉、需要、欲望、观点、想法和梦想。


第二、回顾童年创伤来确定依赖共生的来源。回顾童年的事件,记住事件并不重要,你的感受是一种更准确的记录,并成为你的细胞身体记忆。


你现在的关系中,有你关系创伤事件的重演以及你早期关系中未解决的问题。任何在你的生活中未解决问题或不完整的过程都将持续下去,并且迫切需要被完成。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就说过:当人们坠入爱河时,他们经历了一种退行,或者时间的倒退,爱人之间的联结经历与我们在婴儿期的亲子联结经历是一样的。


比如,婴儿期,你在母亲怀里吃奶,那时对你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你只能理解当下的幸福。这个场景跟恋人之间的感觉是一样,当热恋中的人在一起时,他们会觉得时间停滞不前,他们有想让这种美好永存的幸福感觉。


找到你童年的创伤,你可以这样做:你写下来:


我恨我的母亲,因为.......


我恨我的父亲,因为........


我恨我的伴侣,因为........


写完之后,你可能会发现你的许多怨恨来源于童年。


找到你童年的创伤根源,就了解了夫妻双方的依赖共生模式的来源,当你们开始解决问题时,自我治疗就开始了。这样你们就不会相互指责,而是能够更加亲密地联系在一起,加深彼此的需求。

第三、原谅父母也有未愈合的伤口。在生命的早期,父母因为自己的原因,他们无法满足我们重要的需求,因为他们小时候的很多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自己未愈合的伤口的影响。


就像我们小时候被父母不公正的对待时,我们会保证以后长大一定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但是长大后我又成为了你,我们发现我们对待孩子的方法跟小父母对我们的一模一样,我们由些来证明自己是被父母爱的。


丹丹在一次教孩子做作业,发现孩子又做错了,气得的怒火中烧,她冲上去左右开弓猛扇孩子的耳光。后来她说她的妈妈,小时候就是这样打自己的,她还困惑的说当时自己还 发誓长大后一定不会这样打孩子,但她现在跟母亲一模一样。


要想改变这样的模式,停止这种循环的唯一方法是重新与内心的孩子建立联系,清除你的发展性创伤,并恢复你的真实感受和真实自我。


我们先要原谅父母,他们也不是有意的,他们只不过习得了他的父母的模式。看见是疗愈的开始,当你看到这一切时,你要治愈内心受伤的孩子,每天跟自己内在小孩说:“我爱你”,并倾听她想对你说什么?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愿望,发现自己小时候所受的创伤,允许自己感受这些痛苦,发泄自己的痛苦。


你可以告诉自己,你已经长大了,你可以有力量爱自己了,父母没有给予的爱,是缺爱的父母无法给的,我们现在可以自己给自己了。


第四、做真实的自己。小时候,我们要做父母喜欢的样子,这样小小的我们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父母喜欢的样子并不是我们自己喜欢的那个自己,在这么多年中,我们都在做这个我而忘记了那个真正的自己。


乔妮是个假小子,她喜欢和男孩子们一起荡绳索和玩赛车。但是父母并不喜欢她这样,他们对她说女孩子要乖乖的,并让她跟姐姐一起玩安静的游戏,父母明确的告诉她女孩子不能像假小子一样,要文文静静的。


就这样她学会了压抑自己更外向和昌险的部分,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成了一个文静的好女孩。


上学后她发现班上有些女孩子说话强硬,会参加体育活动,有冒险精神,乔妮觉得她们的行为怪异,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有她们冒险的一面。


一旦你压抑了自己的某一部分,那些有这些部分的人就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就像你否认自己喜欢掌控和管理,你可能会发现身边会有很多人试图来管理和控制你。


正如有句话说的:你的抵抗,就是支持。它越是被忽略或拒绝,获得的力量就越多。


这时你需要观察哪些人和哪些行为最让你失望。你曾经以为是“敌人”的人会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


一旦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更加充分地爱上自己和他人。做真正的自己是爱上自己的第一步。

第五、学会接纳自己和爱自己。当你能够做真实的自己后,你就应该学会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自己。那就是自爱、自尊和自信。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首先是因为父母在小时候没有给到孩子安全感,一个安全感很强的人才能既爱自己,又爱他人。


其次是因为当孩子小时候有一些不符合父母或老师的言行时,他们一般都是以批评和排斥来消除这些行为,这样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负面自我形象,他们不会赞美自己,就像父母不会赞美他们一样。


在这样的压抑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世界是非黒即白的,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他们要求自己完美,但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完美的东西的,你要认识到这一点。


记住:“我是值得的”是自爱的重要态度,你要接受自己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要消除童年父母留给你的负面影响,你在生活中要专注于想达到的条件上,而不是放在你想离开的东西上或是害怕或不想要的东西上。


比如:我希望自己不要生病。那么你关注仍然是生病的状态。你应该对自己说:我想要健康。那么你的想法就集中在健康上。


自尊是在内心深处对你自身拥有的价值深信不疑。积极的自尊意味着你可以意识到自己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你很可爱但你并不完美。同样也会意识到别人也是有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接受这一切并能尊重别人的边界。


自信是你认可自己或对自己做出好的评价。比如:我是一个可爱和能干的人。


我能照顾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


我是健康的。


每天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觉之前,请坚定地说出你的目标。


将目标的最终结果形象化,当你坚定地说出目标时,就像它已经发生了。


在便签上写下最重要的自信的话,随身携带,以便在闲暇时间内反复看。


凯特发现自己无法下定决心辞去秘书工作,因为这个工作给了她安全感,但是压力比较大,也没什么晋升机会。于是她想换一份工作,能给自己带来同样的薪水,但是压力比较小,而且为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但她下不了这个决心,后来凯特发现这背后的原因,原来是她小时候因为在农村地区长大,那里的女性过着高度依赖共生的生活,她们觉得女人应该照顾身边的人,她不应该太聪明,也不应该太自私。


另外一个原因是作为家里的长女,当她的弟弟妹妹出生后,她感觉自己被抛弃了,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她要让自己变得能干,能帮助妈妈,上学时也取得很好的成绩来取悦父母,父母让她感觉到要想得到认可,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成功者。


于是现在她既想留下帮助别人,又想换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工作,这两个信息是冲突的,当她看到背后的这些原因之后,她表达了对父母的愤怒和怨恨,并做了选择,选择新工作来提升自己,她也就此变得自信。


第六、建立心理边界。作者在书中说:大多数来自依赖共生家庭的人的心理空间常常像孩子一样容易受到侵犯,以至于现在他不再意识到边界的存在。


敢于承担责任意味着你可以确定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并拥有自己的身份。


别人必须要获得许可,然后才能跨越彼此的生理和心理的边界。


谁对这个问题负责,谁就做出反映,跟别人无关。


人与人之间彼此既不拥有对方,也不从属于对方。


这个在我们现在的家庭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父母对孩子学习的管理。父母跟孩子完全没有边界,她们把孩子学习的事当成是自己的事,只不过是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这是一个没有边界的行为。


建立一个独立的自我需要你创建一个边界,以便你知道在哪里结束,从哪里开始。


以上就是走出依赖共生的六个关键点。

总结


今天我们的重点内容就讲到这里了,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三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内容是:什么是依赖共生关系?就是童年期完成安全联结的基本发展过程,和与之相关的发展任务的失败。


第二个重点内容是:依赖共生是怎样形成的。主要是由生命中最初的6个月的发展性创伤造成的。


第三个重点内容是:怎样走出依赖共生关系?这就先要我们认识否认、回顾童年创伤来源、原谅父母也有未愈合的伤口、学会做自己、接纳自己和爱自己,并建立心理边界,做到既不侵犯别人的边界,也不让别人来侵犯自己的边界。


如果上面的解决依赖共生的六点你都能做到,你们就会进入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是一种健康的关系,你可以在这种关系中自由自在,你知道自己被爱的是你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你试图创造出来的虚假形象。


这一关系以自信为基础,不要相信对方不会伤害你,你要更相信自己。你不会受到伴侣的伤害。

Tags: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